一、六大主导品种
1、品种名称:黄鳝
品种来源:本地
特征特性:黄鳝营底栖生活,适应能力强,在河道、湖泊、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。白天很少活动,夜间出穴觅食。鳃不发达,能借助口咽腔的内壁表皮直接呼吸空气,所以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贫乏时,也能生存,出水后,只要保持皮肤潮湿,数日内亦不会死亡。黄鳝为杂食性鱼类,在自然界主要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,在人工养殖时,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。有贪食特性,夏季摄食最为旺盛,寒冷季节长期不摄食也不会死亡。
产量表现:网箱养殖4~7千克/平方米。
养殖要点:黄鳝的主要养殖方式是网箱养殖。网箱养殖技术要点:网箱规格为3.0米×2.0米×1.5米(或1.0米)或2.0米×2.0米×1.5米(或1.0米),网箱设置面积为总水面的40%左右,箱内移植水草,覆盖面积为80%-95%。鳝种选择深黄大斑鳝或浅黄细斑鳝,最适放养时间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,苗种控制在30克/尾以上;放养密度控制在1.0-1.5千克/平方米(或200尾/箱左右)。做好鳝种入箱后的摄食驯化,投饲坚持“四定”。早晚查箱;越冬期间加厚箱内水草;病害防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,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。适宜区域:全县各类养殖池塘。
2、品种名称:中华鳖
品种来源:本地
特征特性:中华鳖喜食鱼虾、昆虫等动物性饵料,也食水草、谷类等植物性饵料。耐饥饿能力强,贪食且残忍,如食饵缺乏会互相残食。白天潜伏水中或淤泥中,夜间出水觅食,。10月底冬眠,翌年4月开始寻食。
产量表现:混养:50~100千克/亩;主养:300~600千克/亩。
养殖要点:中华鳖主要有池塘鱼鳖混养、池塘单养、工厂化温室养殖、稻田养鳖等。目前我省主要养殖方式是池塘鱼鳖混养。池塘养鳖技术要点:池塘四周设防鳖逃逸围墙;苗种放养:以养鳖为主的池塘, 6月上、中旬,亩放体重250克/只的幼鳖530只左右,1.5寸/尾的鱼类夏花4500尾;以养鱼为主的池塘,亩放尾重50克左右鱼种45~60千克。幼鳖于3月中旬至5月下旬放养,亩放体重为50~250克/只的幼鳖110只左右。饲养管理:在水陆交界的池坡上搭设供鳖摄食的食台,投喂量为幼鳖总重的5%~10%。水质调节:适时加注新水和换水,每隔30天投放1次生石灰。病害防治:6月份起,每隔15~20天交替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全池泼洒。
适宜区域:全县各类养殖池塘及中稻田
3、品种名称:黄颡鱼“全雄1号”
品种来源:选育
特征特性:黄颡鱼“全雄1号”是由普通黄颡鱼培育而来,除生物学特征和习性相似外,还具有以下特点:
⑴雄性率高:苗种的雄性率达到100%。
⑵生长速度快:在相同养殖下,1龄黄颡鱼“全雄1号”比普通黄颡鱼平均生长速度快30-40%,2龄快1倍以上,养殖产量高、效益好。
⑶体型变异小:因全部为雄性,养殖规格整齐,体型变异小。
产量表现:池塘主养亩产量在750千克左右,池塘套养可亩产成鱼40-50千克。
养殖要点:
⑴池塘条件:主养池塘面积以3~10亩适宜,水深2.5m~3m。放养前彻底清塘,施肥培水。
⑵放养密度:投放夏花鱼种,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,冬片放养时间在11月至12月。夏花鱼种直接养殖成鱼模式每亩放养规格为3~5cm的鱼种6~8万尾;大规格鱼种养殖成鱼模式每亩放养规格为10克/尾的鱼种0.6~0.8万尾;套养池塘亩投放10克/尾的大规格鱼种300尾左右。
⑶饲料投喂:用黄颡鱼专用人工配合饲料,投饵坚持“定时、定位、定质、定量”的原则。
⑷水质调控:鱼池水深前期控制在1.5m左右,后期逐渐加深至2.0~2.5m,高温季节每7~10天换水1次。高温季节可施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改善水质和底质。
适宜区域:全县各类可控养殖水域。
4、品种名称:泥鳅
品种来源:本地
特征特性: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,对环境适应力强。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,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。冬季寒冷,水体干涸,泥鳅便钻入泥土中,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,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。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、水生昆虫、甲壳动物、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,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。
产量表现:池塘:400~600千克/亩,稻田60~120千克/亩。
养殖要点:鳅池专养:池内种植水生植物,清池消毒,堆肥培水;每平方米放养尾重5~6克鳅种40~50尾或6~8克鳅种30~40尾;天然苗种要进行饵料驯化;加强水质管理,及时追肥,做好防病治病工作。稻田养殖:筑高田埂,开挖鱼沟,做好防逃设施;每亩放养规格5厘米左右的鳅种10~15千克。
适宜区域:全县各类养殖池塘和低洼稻田
5、品种名称:克氏原螯虾(小龙虾)
品种来源:本地
特征特性:克氏原螯虾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甲壳动物。饵料不足或群体过大时,会致使其相互残食或越塘逃离。克氏螯虾喜在水底摄食并多在夜间进行,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~30℃,水温低于8℃或超过35℃摄食明显减少。
产量表现:稻田:100~150千克/亩,池塘:300~400千克/亩。
养殖要点:稻田要求地势低、保水性好,田埂加宽加高,开沟栽草,3月下旬放养幼虾或8~10月放养亲虾,保持水中肥度,适时调控水位。4月下旬至5月中旬加大投喂,适时捕捞。池塘要清池消毒,设置防逃墙。栽种水生植物。亩放种:虾苗3~4万尾,幼虾1.5~2.0万尾,同时混养鲢鳙夏花鱼种50~100尾。同一池塘要求虾苗虾种规格一致,一次放足;稚虾、幼虾的投喂是通过施足基肥、适时追肥,培养饵料并辅以人工投饵,成虾直接投喂商品饲料或配合饲料,做好水质管理和防逃防病。
6、品种名称:中华绒螯蟹(河蟹)
品种来源:外省
特征特性:河蟹为杂食性甲壳动物,偏食动物性饵料。河蟹的食量很大,且贪食,在接近性成熟期不仅夜晚出来觅食,有时白天也出来觅食。河蟹的动物性饵料有鱼、虾、螺蚬、蠕虫、蚌肉、蚯蚓等;植物性饵料有浮萍、马来眼子菜等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及豆饼、花生饼、小麦、玉米等商品饵料。河蟹的忍饥能力很强且离水也能存活较长时间,这就为商品蟹的长途运销提供了条件。
产量表现: 40~60千克/亩。
养殖要点:养殖池塘要种草移螺,辅以投喂人工饲料。病害以防为主,加强水质调控和水草保护,注意防逃。
适宜区域:全县精养池塘
适宜区域:全县各类养殖池塘及低洼稻田
二、六大主推技术
1、技术名称:池塘网箱养鳝技术
技术概述:在池塘内设置网箱,投喂全价黄鳝无公害饲料,移置水草,改善网箱内养殖环境,减少了疾病发生,提高了黄鳝网箱养殖的成活率、养殖产量及养殖效益。
增产增效情况:在全县示范推广15万口网箱,示范推广面积82万㎡,预计可产黄鳝3000吨,总产值1.8亿元。
技术要点:1.网箱规格:3.0米×2.0米×1.5米(或1.0米)或2.0米×2.0米×1.5米(或1.0米);2.网箱设置:网箱面积为总水面的40%左右。箱内移植水草,覆盖面积为80%~95%;3.鳝种选择:选择深黄大斑鳝或浅黄细斑鳝;4.放养时间:6月下旬至7月中旬;5.苗种规格在15克/尾-30克/尾为宜。放养密度控制在1.0~1.5千克/平方米;6.做好鳝种入箱后的摄食驯化,投饲坚持“四定”,以投喂全价黄鳝无公害饲料为主;7.早晚查箱。越冬期间加厚箱内水草;8.病害防治: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,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。
适宜区域:全县各地养殖池塘。
注意事项:
⑴、目前无法大规模繁殖苗种,收购的苗种要把好质量关;
⑵、苗种的投放时间最好在端午节前后以提高苗种放养的成活率。
2、技术名称:18221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
技术概述:18221池塘高效养殖模式就是用经济价值高的黄颡鱼代替传统 “四大家鱼”与鳖混养模式。这种模式就是指在1亩养殖水面中产黄颡鱼800斤、鳖200斤,产值2万元,利润1万元。这是一种典型的高产、高效养殖模式。
技术要点:⑴彻底清塘消毒:清除池塘中吃食性鱼类和凶猛性鱼类;⑵提高黄颡鱼放养量,控制鳖种放养量。亩放尾重10~20克黄颡鱼种3500~4000尾,鳖种200~220只。为净化水质,每亩搭配250克/尾左右花白鲢鱼种100~110尾;⑶水温15℃时,黄颡鱼开始摄食驯化。投喂量:15~20℃为鱼体重的0.5%~2.0%,25℃以上时投喂鱼体重的4%~7%。鳖日投喂量为鳖体重的4%~6%,饲料分多点投喂在水陆交界的斜坡上;⑷重视水质控制,加强鱼病预防实行生态养殖。池水保持鲜、活、嫩、爽。鱼病以防为主,以治为辅,综合防治。
适宜区域:全县各地养殖池塘。
注意事项:黄颡鱼放养前要进行鱼种消毒,否则容易患水霉病造成大量死亡。
3、技术名称:泥鳅稻田养殖技术
技术概述:稻田沟中养鳅,沟上田块种稻。泥鳅可为稻田除草、除虫,减少水稻病害,同时泥鳅粪便可作为水稻肥料,降低种稻生产成本,实现鳅、稻共生互利
增产增效情况:每亩可产泥鳅200千克左右;亩新增产值1万元。
技术要点:⑴选择水量充足,排灌方便,保水力强,能旱涝保收的田块,面积以5-10亩为宜;⑵开挖鱼沟:在四周开挖环形沟,也可视田块大小开挖成“一”形、“十”字形或“#”字形,沟宽0.8-1.0米,深0.5米;⑶泥鳅苗种放养前15天左右,每亩用生石灰50-100千克对稻田中的环沟、田间沟彻底消毒;⑷放养时间、规格及密度:当年繁殖的苗种在5月中下旬投放,收购野生苗或头年大规格鳅种在3月以后投放,每亩放养泥鳅种30-50千克或3-4厘米规格泥鳅苗8000-10000尾;⑸水位调节:水位应根据水稻或泥鳅的需要适时调节。从插秧到分孽,田水要适当浅些,水稻的拨节、抽穗、扬花、灌浆的时候,须将田水逐渐加深到10-15厘米;⑹饲养投喂:要坚持“四定”投饵,放养泥鳅苗种后,每天一次,约占投放时泥鳅苗种体重的0.2%,10天后投饵量逐步增加到1%,20天后增加到2%;⑺做好防洪、排捞和防逃工作。
适宜区域:全县各地稻田
注意事项:做好防洪、排捞和防逃工作,否则极易造成泥鳅大量逃逸。
4、技术名称:小龙虾稻田养殖技术
技术概述:通过适当的稻田改造工程,营造出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,实现稻虾连作、稻虾共作,提高稻田种养效益。
增产增效情况:每亩可产小龙虾100~150千克;亩新增效益可达1000元。
技术要点:1.选择地势低、保水性好的稻田,面积10~50亩;2.田埂加宽加高加固,开挖稻田环沟,移栽水草,栽植面积10%左右;3、清明前每亩可投放活螺丝螺蛳100-200千克;4.9月下旬,亩放养规格30克/只左右的亲虾15~25千克,雌雄比例2 :1。4月下旬,每亩补放规格250~500只/千克的幼虾1.0~1.5万只;5.适时调控水位,保持水中肥度。3月下旬至5月中旬加大投喂,如菜饼、豆渣、大豆、螺肉、蚌肉、莴苣叶、黑麦草等。实行轮捕轮放,实现稻虾连作与稻虾共作。
适宜区域:全县各地的低洼稻田。
注意事项:在小龙虾生长季节要加强投喂,否则会严重影响小龙虾的产量和规格。
5、技术名称:标准化80:20池塘养殖技术
技术概述:该技术是针对传统养殖方式效益低,水产品质量差的问题而提出,通过品种结构调整,颗粒饲料投喂,极大提高了名特优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,解决了养殖水体内源污染,符合环境友好型养殖方向。
增产增效情况:主要养殖品种有草鱼、鲫鱼、黄颡鱼、团头鲂等,亩产量800吨,亩产值7500元,亩增收600元。
技术要点:⑴池塘要求:按1995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长江下游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和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执行;⑵要求主养鱼类产量占80%,配养鱼类产量占20%;⑶主养鱼类有:草鱼、青鱼、斑点叉尾鮰、鲫鱼、团头鲂、黄颡鱼等。配养鱼类有:鲢、鳙鱼、大口鲶、细鳞斜颌鲴等;⑷投饵技术:设立投饵台,驯化主养品种形成抢食习惯。投饲坚持“四定”。日投饲量根据季节、水质以及鱼的品种、存塘量、摄食、活动等情况确定;⑸饲养管理。配备并合理使用增氧机。定期排放池塘内老水,加注新水,每年的6~9月,施用生石灰或微生态制剂调节、改良水质。病害以预防为主,坚持防重于治。早晚各巡塘一次,做好巡塘记录。
适宜区域:全县精养鱼池
注意事项:养殖管理以主养鱼类为主,鱼病防治时充分考虑无鳞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。
6、技术名称:池塘河蟹高效生态养殖新技术
技术概述:通过营造池塘生态环境,解决了池塘养蟹的生态问题。提高了河蟹规格和产量以及养殖效益。
增产增效情况:平均规格可达150克/只以上,产量55千克/亩以上。
技术要点:1.种草移螺:适合河蟹养殖的水草主要有伊乐藻、轮叶黑藻和苦草等。伊乐藻是河蟹养殖前期的主要水草且耐低温能力很强,应在河蟹起捕后至放苗前种植。可将草茎切成15厘米长,10株左右为一束,插入泥中,每亩草种20~25千克。要求行距为5~8米,中间夹种其它水草。种植面积占池塘总面积30%左右。待草成活后,逐渐加水,以浸没水草末端10厘米即可。轮叶黑藻采用芽苞种植,可在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进行,每亩池塘种1000克;采用营养钵繁殖,一般在4月进行,将轮叶黑藻切成长10厘米的茎节,每亩按30~50千克均匀泼洒,使茎节部分浸入泥中,再将池塘水加至15厘米深。约20天后全池都覆盖着新生的轮叶黑藻,可将水加至30厘米,以后逐步加深池水,不使水草露出水面。苦草种植时间在清明前后,在水温回升至15℃以上时播种,每亩播种苦草籽100~150克。注意:种草前也应用围栏将水草与河蟹隔开。投放活螺蛳既能净化水质,又能为河蟹提供充足的动物性饵料。一般亩投500千克左右,分2~3次投放,其中第一次要求在清明节前投放。2.苗种放养:亩放规格为100~200只/千克的优质蟹种600~800只并适量套养花鲢、白鲢、鳜鱼、细鳞斜颌鲴、黑尾鲌、青虾等品种;3.饲料以植物性饲料、动物性饲料与配合饲料搭配使用;4.病害防治:以防为主,预防措施为干塘清淤、消毒、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。
适宜区域:全县平原湖区养蟹池塘
注意事项:夏季要加强水质管理,防止伊乐藻高温季节烂草导致河蟹大量死亡。